張運韜
曹公無害是我的好兄弟,這老弟做人如蘭般磊落,肚里藏著滿溢的才學(xué),待朋友更是掏心掏肺,在我心里,這樣的知己難尋。今年中秋(2025年10月6日),他望著張家界的山、映著天上的月,寫下《五律·張家界中秋請安詠懷二首》,昨日特意將詩作發(fā)給我。讀罷那些句子,山水的靈秀、心里的熱乎勁兒都要從紙里冒出來,我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,心里滿是觸動,索性寫下這些話,說說我的真切感受。
一、山水為箋,時序為墨
中秋的張家界,在曹公無害筆下成了一幅能摸得著溫度的畫。第一首開頭,他就把山水和時節(jié)揉在了一起:“和風(fēng)巡綠岫,麗日耀金鞭”。一個“巡”字,把風(fēng)寫成了繞著青山轉(zhuǎn)的老友,悄悄把峰林的綠灑得滿處都是;一個“耀”字,又讓太陽有了勁兒,把金鞭巖的棱角照得清清楚楚——這處人人都說美的峽谷,十個字就寫出了它的形和光。
白天的景,都是為了夜里的月攢著勁兒?!按虑嫦鰸h”這句,我讀時眼前一亮:“擎”字把三千奇峰都寫活了,像一群頂天立地的漢子,一起把夜空托起來,既像極了張家界“盆景里的仙境”模樣,又把盼月亮的那份急勁兒寫透了。接著“傾杯話故園”,筆鋒一轉(zhuǎn),山再高、天再廣,也抵不過一杯酒里的鄉(xiāng)愁,山水一下子成了藏心里話的地方,就像歐陽斌寫張家界那樣,用真心讓石頭草木都有了人情味兒。
第二首開頭換了個角度,從“霧卷千峰醒”寫起。霧一裹一散,原本靜悄悄的石峰像醒了似的,倒像這張家界的山,千萬年里慢慢變模樣的樣子。再到“云開萬壑連”,視線一下子拉遠(yuǎn)了,不是盯著一座峰、一塊巖,而是看見峰連著峰、谷接著谷的壯闊,和第一首里“綠岫”“金鞭”的細(xì)寫配著,遠(yuǎn)的近的都有了。這兩句用霧和云當(dāng)筆,留了好多空當(dāng),卻把張家界的靈空寫盡了,就等月亮出來添光。
二、景情相契,哲思暗涌
律詩的對仗,在這兩首詩里用得真叫巧。第一首的頷聯(lián)“待月擎霄漢,傾杯話故園”,上句寫山的雄奇,“擎霄漢”透著一股子勁兒;下句說心里的暖,“話故園”滿是牽掛。一剛一柔對著,可“待”月亮的盼、“傾”酒杯的誠,又把兩種情擰在了一起——正因為等著月亮,才更想說說老家的事兒。這對仗不只是字對得齊,更是把景和心貼在了一起。
到了頸聯(lián)“盈虛皆有定,聚散總隨緣”,就從景往理上走了??粗铝翀A了又缺,想起人聚了又散,這不就和蘇軾說的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一個意思嗎?可他寫得更凝練,“皆有定”是懂了自然的規(guī)矩,“總隨緣”是安了心里的念想,一句接一句,從看月亮到想人生,詩里就多了份沉甸甸的實在。
第二首的對仗更見心思。頷聯(lián)“天門承月魄,澧水漱星漣”,一下子就抓住了張家界的魂——天門山接著月亮的清輝,澧水拍著星星的影子?!俺小弊址€(wěn)當(dāng),像天門山穩(wěn)穩(wěn)接著月光;“漱”字靈動,像河水輕輕舔著星光,山水和星月融在一起,畫面就在眼前動起來。這就是他的本事,像歐陽斌那樣,能從千萬景色里,揪出最屬張家界的那份味兒。
頸聯(lián)“來去渾成夢,浮沉悉化煙”,又把景和人生纏在了一起?!皝砣ァ笔窃旗F飄來飄去、山峰顯顯隱隱;“浮沉”是日子里的起起落落??伤堰@些都比作“夢”和“煙”,虛虛的,卻讓人心里亮堂——再怎么變,最后都能看淡。這兩聯(lián),一句實寫景,一句虛寫心,把律詩“中間兩聯(lián)要對仗”的規(guī)矩用活了,不只是湊字,更是湊心。
三、心印清輝,意貫蒼穹
律詩的結(jié)尾得收得住,還得留著余味兒,這兩首詩做到了。第一首末聯(lián)“但得心相印,清輝共滿天”,前面想了那么多道理,到這兒就落回了最實在的盼頭——只要心里想著、念著,不管隔多遠(yuǎn),都能一起沐著這滿月亮光。就像蘇軾說的“千里共嬋娟”,“心相印”把距離扯近了,“滿天”又把心放大了,想家的情就成了暖乎乎的盼,不沉了。
第二首的結(jié)尾更灑脫:“相逢皆玉露,何處不嬋娟”。用一句反問收尾,把遇見的每個人、每段情都比作珍貴的甘露,把“嬋娟”也從月亮,變成了眼里所有好看的景、心里所有舒服的時刻。這既接著前面“聚散隨緣”的通透,又把張家界的月夜,變成了過日子的道理——只要心里裝著珍惜,在哪兒遇不著好光景呢?
兩首詩的結(jié)尾對著看更有意思:第一首“共清輝”是盼著心貼在一起,第二首“皆嬋娟”是懂了處處有美好;一個重情,一個重境,從想家人到愛天地,感情一層一層往上走。就這么著,兩首詩各成一篇,合在一起又像一幅完整的畫,看得見他寫詩的巧勁兒。
四、守正出新的詩學(xué)實踐
作為五言律詩,這兩首詩在規(guī)矩上沒半點含糊,把近體詩的門道都做足了。
先說押韻,第一首“鞭、園、緣、天”押著平聲韻,讀著順;第二首“連、漣、煙、娟”也踩著韻腳,朗朗上口。平仄也藏著心思,比如“和風(fēng)巡綠岫”是“平平平仄仄”,“麗日耀金鞭”就對“仄仄仄平平”,該平該仄都合著規(guī)矩,讀起來有起有伏,像唱歌似的。
對仗更是亮點,不只是中間兩聯(lián)對得齊,開頭結(jié)尾也藏著呼應(yīng)。“綠岫”對“千峰”,“金鞭”對“澧水”,整首詩像一張網(wǎng),處處都勾著。而且這對仗不只是字面上的齊,更在意境上補著:“擎霄漢”是虛的氣勢,“話故園”是實的溫情;“承月魄”是靜的穩(wěn),“漱星漣”是動的活,把對仗變成了說心里話的工具,不是捆著手腳的框框。
守著規(guī)矩的同時,詩里的意趣更叫人喜歡。他愛用動詞把景寫活,“巡”風(fēng)、“耀”日、“擎”天、“漱”水,原本靜的山水一下子就動起來了,就像他寫《紙》那樣,一個準(zhǔn)字就讓東西有了氣兒。選的意象也貼心,金鞭、天門、澧水是張家界獨有的,明月、清風(fēng)、故園是人人都懂的,既讓張家界人看著親切,也讓外人讀著能想起自己的鄉(xiāng)愁。
五、山水詠懷的當(dāng)代意義
中秋是老節(jié)日,張家界是老地方,可曹公無害寫于2025年中秋的這兩首詩,卻透著當(dāng)下的暖。
從寫景來說,他把張家界“峰林豎著、溪谷橫著”的樣子寫透了,金鞭溪的柔、天門山的剛,都縮在這幾句詩里,像新時代的山水賦。讓張家界的美,不只是在眼里看,還能在詩里記著,這和歐陽斌“讓張家界在筆墨里活”的想法,是一個路子。
從感情來講,他把想家的軟和看開的硬,揉得剛好。說“話故園”時暖乎乎的,可也懂“聚散隨緣”;盼“共清輝”時心切切的,可也信“何處不嬋娟”。現(xiàn)在人總為離別愁,讀他的詩,倒能學(xué)著把愁化成暖,既接著老輩人中秋想家的情,又合著現(xiàn)在人想心里舒坦的盼,老感情寫出了新滋味。
從文化上說,他用五律的老格式寫新感受,是把老傳統(tǒng)拾起來了,還讓它活了。這證明律詩不是老古董,還能裝下現(xiàn)在人的心思,為老詩詞找著了新活法。就像那些傳了千百年的山水詩,這兩首《張家界中秋請安詠懷二首》也是以山水為骨、感情為魂,把自然和人、老傳統(tǒng)和新生活連在了一起。
讀完這兩首詩,我總想起張家界的中秋夜:風(fēng)繞著綠峰走,金鞭巖曬著太陽,霧散了千峰醒,天門山接著月亮,澧水里晃著星光。我這有才的老弟,用山水搭架子,用月色當(dāng)血,用真心當(dāng)魂,在老規(guī)矩里寫出了活氣,在具體的山里水里,裝下了人人都懂的理。
這不是普通的寫景詩——是用文字繪就的張家界中秋圖,讓山水之美在詩行間永駐;是用真情譜就的中秋思鄉(xiāng)曲,讓故園之念在月色中綿長;是用哲思點亮的生活啟示錄,讓人生之悟在時光里沉淀。溪山遇月色,便有了自然與人的交融;傳統(tǒng)碰新聲,便有了舊體詩的新生;才情裹真心,便有了這“心印清輝,意貫蒼穹”的佳作。往后再望張家界的月,再憶中秋的情,我定會想起:風(fēng)仍在巡著綠岫,而我們,早已在心里共赴了那場滿院清輝。